江陵新型城鎮化研究
一、政策背景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根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縣及縣級市數量占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比例約65%,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常住人口為2.5億人左右,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比例近30%。與此同時,縣城在市政公用設施、產業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等與城市的差距較大。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對新時期縣城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建設任務、組織實施方式等作出了部署。本文結合我司完成的《江陵縣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25)》,對“十四五”時期江陵城鎮化水平預測、城鎮化體系構建、縣城功能提升等內容進行闡述。
二、縣城類型劃分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功能定位等,國家發改委將縣城分為大城市周邊縣城、專業功能縣城、農產品主產區縣城、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人口流失縣城五大類。
表1 不同類型縣城發展方向
分類 |
發展方向 |
大城市周邊縣城 |
主動承接人口、產業、功能特別是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過度集中的公共服務資源疏解轉移,發展成為與鄰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衛星縣城。 |
專業功能縣城 |
發揮資源、交通等優勢專業特長,培育發展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強化產業平臺支撐,提高就業吸納能力,發展成為先進制造、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專業功能縣城。 |
農產品主產區 縣城 |
集聚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做優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更多吸納縣域內農業轉移人口,為有效服務“三農”、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
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 |
逐步有序承接生態地區超載人口轉移,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發展適宜產業和清潔能源,為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支撐。 |
人口流失縣城 |
推動人口流失縣城嚴控城鎮建設用地增量、盤活存量,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加強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有序引導人口向鄰近的經濟發展優勢區域轉移。 |
江陵地處江漢平原西部、長江荊江河段左岸,坐擁49.5公里長江港口岸線,國家“北煤南運”能源大通道浩吉鐵路和長江黃金水道在此交匯。目前,江陵綠色能源化工產業園區和物流產業納入省級發展戰略,正在爭取創建第四批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荊州煤炭儲配基地一期完成建設,煤炭儲備基地二期、華港能源倉儲物流園、華魯恒升現代煤化工基地等重大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十四五”時期,江陵圍繞“一城三區”戰略定位,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兩新”產業,打造“千億級”綠色能源化工產業集群,建設全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示范區、國家級現代煤化工產業基地。江陵具有交通、物流、產業等優勢,通過強化產業平臺支撐,提高就業吸納能力,打造專業功能縣城。
三、城鎮化率預測
(一)城鎮化率階段特征
江陵縣轄郝穴、資市、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6鎮,馬家寨、秦市兩鄉,三湖、六合垸兩個管理區(農場),縣城區建成區面積12.6平方千米。2020年江陵縣常住人口33.88萬人,城鎮人口15.08萬人,城鎮化率44.5%,“十三五”期間城鎮化率年均增長1.01個百分點。
從總量情況上看,2020年,江陵縣城鎮化率低于全市11.91個百分點,低于全省16.5個百分點,低于全國16.1個百分點。在全市8個縣市區中,江陵縣城鎮化率位居全市最后一位,鑒于目前較低的城鎮化率,江陵縣仍具有較大的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發展潛力大。
圖1 2016-2020年江陵縣城鎮化率
圖2 2020年荊州市各縣市區城鎮化率
從空間來看,全縣人口密度為327人/平方公里,東部地區鄉鎮總人口占全縣總量的47%,鄉鎮人口密度達到309人/平方公里,與全縣的平均水平差距較??;西部鄉鎮總人口為全縣總量的53%,鄉鎮人口密度為392人/平方公里,高于東部以及全縣平均水平。
從人口規模來看,鄉鎮規模按人口數量可劃分為三級,其中Ⅰ級(>50000)1個,Ⅱ級(30001~50000)5個,Ⅲ級(10001~30000)5個。
(二)城鎮化水平預測
“十四五”時期,江陵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2015-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增長率為3.8%,綜合考慮以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基期值,按年均增長率4%,根據增長率推算法預測,預計到2025年城鎮化率達到56.0%。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主要動力,新增城鎮人口主要是由工業化帶動的,在固定資產投資的推動下,工業化率大幅提高,帶動城鎮人口的大幅增加。從人員來源構成來講,主要來自產業項目投入運營后增加的產業工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建筑工人和管理人員、配套產業從業人員、拆遷農民進城就地城鎮化。
四、新型城鎮體系
(一)新型城鎮體系
圍繞打造綠色宜居宜業城市的總體目標和建設新型城鎮化示范區的發展定位,堅持“對接荊州、融入荊州”的發展方針,以提升質量為關鍵,統籌推動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特色小鎮(鄉村)等重點領域建設,著力構建以主城區為核心、副中心為支撐、特色鄉鎮為骨干的“一主兩副七節點”的新型城鎮體系。
表2 各鄉鎮特色發展方向
郝穴鎮 |
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 |
熊河鎮 |
加快融入縣城主城區 |
普濟鎮 |
縣域副中心 |
沙崗鎮 |
紅色小鎮 |
白馬寺鎮 |
農業強鎮 |
資市鎮 |
農文旅融合發展小鎮 |
秦市鄉 |
富美水鄉 |
馬家寨鄉 |
商貿物流小鎮 |
三湖管理區 |
黃桃特色小鎮 |
六合垸管理區 |
幸福宜居示范農場 |
(二)城鎮空間布局
打造“兩軸一帶”區域發展格局。
長江經濟發展帶。包括郝穴鎮、熊河鎮、馬家寨鄉、普濟鎮,以新型煤電港化產業園、循環高新產業園為重點,大力發展精細化工、資源循環利用及現代物流等相關配套產業,打造全縣最具活力的現代高端產業聚集區和綠色宜居城鎮帶。
荊江融合發展軸。強化熊河鎮、資市鎮公共服務與生產性服務功能,加快帶動城市向北拓展與荊州城區一體化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軸: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導向,特色差異發展為指引,帶動東部白馬寺鎮、秦市鄉、沙崗鎮、六合垸管理區、三湖管理區等鄉鎮發揮資源的優勢,推進以生態農業、文化旅游等特色產業為支撐的特色小鎮建設。
圖3 江陵城鎮空間結構規劃圖
五、縣城功能提升
以“一區三園”產業園區、老城核心區、城北新城區、熊河鎮為重點區域,有序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完善綜合交通、供水供電、排水防澇、燃氣管網、供熱、園林綠化、市容環衛、5G網絡、防震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休閑娛樂、健康養老、商務、商貿物流等公共服務水平,強化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生態保障等功能,提升縣城城市功能,增強人口和產業承載能力,不斷強化城鎮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上一篇:江陵縣新型城鎮化“十四五”規劃
下一篇:沒有了